自2021年以来,国家卫健委已经连续两年制定发布了“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和各专业质控工作改进目标”。全行业高度关注,各方围绕相关目标积极开展落实工作。两年的实践证明,明确的目标能够强化相关人员责任感,调动相关人员积极性,凝聚人心、形成合力,推动工作快速有序开展,对提升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目标引导下,医疗质量安全部分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在一年内得到明显改善,相关改进工作进入良性轨道。
国家卫健委在2022年工作基础上,结合年度质量安全报告数据反映的医疗质量安全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制定了《2023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并指导各国家级质控中心研究制定了本专业2023年质控工作改进目标。
瑞健医信参与了多个省、市级血液透析质控中心信息化建设。血透质控系统可实时动态的监控血液透析中各项过程指标的异常情况,实现血透、腹透相关临床质量指标在线管理;动态实时监管医疗高风险的异常情况,实现医政在线动态管理,从而提高全市血透、腹透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便于质控中心指导各级医疗机构,系统、规范开展血液透析工作,实现全市同质化管理。
2023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
01 2023年度主要目标

2023年目标是既往目标的继承与发展,是深入推进目标导向的重要举措。为保障工作的延续性,2023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中有8项来源于2022年目标,相关目标均是对医疗质量安全影响重大、行业高度关注、具有进一步提升空间的目标,需要行业坚持不懈的推进有关工作。在此基础上,根据既往监测发现的突出薄弱环节,新增了“降低住院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率”、“提高四级手术术前多学科讨论完成率”2个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指导行业针对性开展改进工作。
此外,调出的2项目标作为各专业质控工作改进目标继续推进,以保障相关工作的延续性。
CVC和PICC相关的改进目标依旧是2023年各专业质控工作改进目标
02 护理专业: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
目标简述:
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通过连续两年的持续改进,其改善重点中心静脉导管(CVC)及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血流感染问题得到重视和改善。而血液净化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同期较高且关注不足, 其相关预防措施及要点与其他用途中心静脉导管不同,需要予以关注。
核心策略:
1. 医疗机构目标改进小组,通过梳理本机构的风险点和薄弱环节,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和沟通机制,分解目标责任,有效部署落实,合力推进改进目标实现。
2. 医疗机构根据自身存在问题的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辅导和典型案例分析,解决技术、管理或合作等因素导致感染发生的实际问题。
3. 医疗机构完善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多部门联合监测及评价机制,明确相关质控指标数据采集方法和数据内部验证程序。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4.运用质量管理工具,查找、分析影响本机构实现该目标的因素,提出改进措施并落实。
03 肾病专业:提高透析患者肾性贫血控制率
目标简述:
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的肾性贫血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并发症,目前对肾性贫血的系统性评估不充分,诊断不足,治疗时机偏晚,积极防控肾性贫血,提高透析患者肾性贫血控制率,有助于降低透析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
核心策略:
1. 医疗机构根据2021年《慢性肾脏病患者贫血诊疗的临床实践指南》、《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21版)》,成立专项工作小组,规范肾性贫血诊断及治疗, 加强本机构肾性贫血诊疗管理,定期进行相关工作的培训,提高肾性贫血诊疗水平,促进肾性贫血诊疗的质量改进。
2. 重点加强透析治疗患者的数据采集、监测、预警机制,及时分析、反馈,并将目标改进情况纳入绩效管理,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3. 运用质量管理工具,查找、分析影响本机构实现该目标的因素,提出改进措施并落实。
建立智慧血液透析质控平台实现血液透析治疗质控数据实时上报和监控,充分发挥智慧质控平台数据整合、功能分析等的作用,促进医疗机构血透中心(室)持续改进,对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提升本辖区内血液透析医疗质量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为患者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04 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置管

为了有效降低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和美国肾脏病基金会都建议使用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置管,以减少并发症,增加成功率与安全性。瑞健医信血透管理方案引入理邦Acclarix AX4/AX8 Super系列便携式全数字彩色超声诊断系统,配备专用L17-7HQ探头,为血透临床治疗带来更安全、方便、快捷、高效的应用。
瑞健医信血液透析信息管理软件是我国首个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的二类医疗器械,也是我国首款基于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血液透析中心信息化管理软件。